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学术沙龙(二)—— 汉语口语课教学研讨

2月18日,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学术沙龙——汉语口语课教学研讨在孔子学院举行。孔院伊方院长巴阿明博士、中方院长马艳副教授以及全体教师参加。

2.jpg

口语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重要教学形式,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新议,2002)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分课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口语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汉语水平。这学期汉语言专业本科四个年级均开设了汉语口语课。如何将口语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针对当地学生的学习难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首先就口语课的性质与任务展开学习和讨论。“明确口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使口语教学沿着的科学的、规范的和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保证”。“口语课是一门专门目标课,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教学生掌握口语(作为口语体的口语)。就其性质而论,仍是一门技能课,是专门训练‘说’这项言语技能和与之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2006)针对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口语教学,其任务不尽相同。初级汉语水平阶段应坚持培养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三要素的基本技能,教学生说好每一句话,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中级汉语水平阶段的口语课应该是语用的教学,涉及语境、场景乃至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高级汉语水平阶段则需要培养学生成段表达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的结合训练,培养学生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篇章的能力。

明确了口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老师们针对不同流派提出的口语教学实践,讨论了“提问式口语教学”,“语段、语篇口语教学”和“基于交际任务的口语教学”等方法。有老师在口语课上运用交际任务法,模拟餐馆就餐场景,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对这一方法,老师们展开了讨论,认为对真实交际情景的模拟,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语言要素,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语用与相关文化。尽管交际任务的口语教学方法可贯穿于口语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输入需遵循“i+1”的原则,且老师在交际任务的准备阶段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任务结束后要做好讲评工作。

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学策略方面,大家认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口语课上都有“开口难”的问题。有老师反映有些学生害怕说错了丢面子,单独和老师说话没问题,在课堂上发言就很困难;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很活泼,也愿意发言,但到中高级阶段,对不熟悉的口语话题也很难开口。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建议采用鼓励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有的建议让学生互助学习,先示范,再分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输出。

学生在口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学习难点不尽相同。初级汉语水平阶段的学生更多的是发音和连词成句的问题,到了中高级汉语水平阶段则在语段、语篇表达上有问题。有老师分享学生在口语课上描述爬山遇到的事情。“我们爬山的时候没有人,当然没有人,别的人不允许,我们用一种走后门的方法……”学生这里“不允许”是什么,主被动表述不清。如果换成“山上的管理员不允许别人爬山”这种主动句式,或者换成“别的人不被允许爬山”这样的被动式,与前一句在语义上会更加一致。对于实际教学中问题,老师们认为听读、朗读、辩论等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灵活运用。同时,诗歌朗诵、绕口令、动画、电影配音等有趣的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老师们还就第二外语选修课和短期汉语班的口语教学进行了讨论。由于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不同,如语言中心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参加考试,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汉语+”短期班的学员更多是为了工作需要;第二外语选修是个人兴趣等,因此进行差异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们“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对口语话题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安排。

教师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用理论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对教学中的真实案例的进行分析和讨论,引起共鸣,互相学习。

通过对每一课型的研讨,大家共同提高。正所谓“教学相长”,如此是也。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4] 岳维善,提问式口语教学探讨[M].语言文化教学论文集,1995
[5] 柯传仁、黄懿慈、朱嘉,汉语口语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2
[7] 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
[8] 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J].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