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教学小记

说起伊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波斯古国。而我与伊朗的缘分,最早源于一本游记。我被书中介绍的名胜古迹深深吸引,也惊叹于作者那些妙趣横生的经历。从那时起,便对伊朗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去年十月,我有幸被派往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至此开启了我的伊朗汉教之旅。

德黑兰的自由纪念塔.jpg

图| 德黑兰的自由纪念塔


初到伊朗任教,起初还担心文化差异和不了解学生情况会让我们有一段磨合期,但学生们的努力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融化了我的担心。

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与孔子学院汉语言专业本科大一的学生大多都是刚接触汉语,学习拼音时常会被相似的发音绕晕了,尤其是听力课。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汉语发音,我用纸片法(将薄纸片放在嘴前,用纸片来表现和感受气流的强弱)演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b、p和d、t的区别,让学生从发音方法上掌握其发音技巧;用五度标音法介绍声调,同时引入“音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声调的差别。有时单纯的机械练习太枯燥,我偶尔会引入“波斯语小课堂”,学生说汉语,我说波斯语,既让学生感受了不同语言的发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变得有趣了,学生们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五度标音法.jpg

图|五度标音法(来源:网络)


与大一初级听力相比,大三的新闻听力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一来话题陌生,生词偏多;二来初次接触真实新闻语料,学生还不适应那么快的语速。尽管大三学生的汉语水平都不错,好些都通过了HSK5级,但很多学生还是萌生了畏难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地向中方院长马艳副教授请教,与同事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教学研讨会上提出我的疑问。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择与学生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上对精听部分进行重点讲练,帮学生扫清听力障碍,锻炼学生的综合听力能力。泛听部分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则采用任务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一次新闻报道,学生们为其取名为“每周新闻”。几堂课下来,学生们发现了新闻听力课的乐趣,更喜欢上新闻听力课了。

WeChat Image_20200812113756.jpg

合影2.jpg

与大三的学生在一起


除了听力课,我还有大二的写作课。还记得第一堂课想请学生们作自我介绍,可学生们见到我这个新老师都有些腼腆,课堂上安安静静的,这是我在备课中预料到的情形并准备了几种方法,比如先用课后习题改错字的方法,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正确的字。学生放松了以后,再让学生开始作自我介绍,起初安静的课堂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齐鸣和潘安.jpg

图| 与大二的学生潘安课后进行交流


大二的学生学习很认真,可初次接触汉语写作的他们,标点符号、连句成段都常出现问题。每次面对400字的写作训练,很多学生都觉得写到“江郎才尽”还不尽人意。我一方面从标点、语句、语段入手,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另一方面从写作文体入手,让学生从简单基础的应用文慢慢过渡到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汉语写作思维。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写作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表扬他们进步很快,没想到他们居然打趣说我给他们“戴高帽子”。这让我想起大四的学生,每次夸他们汉语好,他们都说是“名师出高徒”,让人忍俊不禁。

大二学生写作课作业.png

大二写作课的作业


除了日常的汉语课,学生们在文化活动中的表现也带给我许多惊喜。绕口令比赛中的清晰发音和较快语速,电影配音中的标准发音和幽默生动,都让你忘了这是一群外国学生的精彩表演呢!想到每次活动学生们的踊跃参与,课后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我不禁感动于他们的努力和执着。当然,还有我们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经验分享,每一次也让我有新的收获。

学生参加绕口令比赛.png

图| 学生参加绕口令比赛


就这样,教学上在学生的配合和肯定中步入正轨;生活上也在孔院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下逐渐适应。每每看到学生的进步,亦或收获生活中的小惊喜,都能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3.jpg

作者:齐鸣

作者简介:齐鸣,云南大学孔子学院专职教师。2019年10月至今,任教于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